做公益、做慈善只是第一步,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發展成為社會企業才是更高的境界。
中國企業家這個群體近年變化很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這個群體從無到有,發展非?,現在民營經濟已經占我國GDP的60%以上,2016年新設市場主體1600多萬戶,現在每天都有近1.5萬家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私營企業誕生。根據《福布斯》的統計,中國有上億美元財富的人數已直逼美國。中國人越來越富有,這個大趨勢不得了,中國這樣一批富裕人群如果都具有極強的公益慈善理念,并且有能力把他們的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那這個社會就完全不一樣了。
中國現在這批企業家,尤其是第一代企業家,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我接觸過很多企業家,他們原本一無所有,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創造出了幾十億、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財富。成功后的企業家,隨著財富的積累,他們的思想也在慢慢升華。最早可能就是為了養家糊口謀一個事業,但事業做大以后,企業的社會利益就會逐漸超越個人利益。
關于財富的安排,有的企業家認為可以把財產留給孩子,但如果幾百億、上千億都留給孩子,那簡直是害了他們。同時,這批企業家都是有理想的,不要總覺得企業家辦企業就為了掙錢,他們掙的錢已經夠好幾代人花,但他們還在拼命工作,節假日也不休息,天天傷腦筋,他們是有理想的,F在企業家的財富名義上是企業家的,實際上是為國家、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給國家交了稅、解決了就業、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企業家賺的錢還要繼續投入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去,這些再投資雖然還是企業家名下的財富,但會產生更大的稅收、解決更多就業,還是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民營企業在公益慈善領域中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家在公益慈善事業上的貢獻、作用、地位,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如今國內一些社會輿論氛圍對民營企業家仍存在偏見、存在誤解,企業家越做越強、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社會榮譽感、社會地位反而越來越低了,哪怕是一個普通的政府官員的社會地位都比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的企業家要高。這些富裕起來的民營企業家被當成制造貧富差距的根源,現在社會輿論有這方面的傾向,民營企業家在很多人眼中僅僅是一群“有錢人”,得不到足夠的信任,所以企業家有時會感到迷茫,財富是發展生產力的物質基礎,但現在財富變成了企業家的精神負擔,并且隨著企業的發展,財富還在不斷增加,如何安排這些財富成為首要問題。
很多企業家反映,不做慈善的時候,比較低調還沒什么事情,一做慈善反倒招來非議,一些社會輿論會認為企業家公益慈善行為是因為賺得太多良心發現,同時民營企業家的捐贈往往還受到政策上的限制,不能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民營企業家的公益慈善之路非常艱辛。盡管如此,民營企業家的公益慈善熱情還是越來越高,大家都在盡自己的能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各類公益慈善活動。
中國的體制優勢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公益慈善事業也一定要調動一切經濟基礎,國家的力量、民間的力量,把所有的力量擰成一股繩。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一定要把這批掌握巨大財富的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要引導社會輿論,對企業家的財富有正確的認識;要引導企業家,對自己的財富有合理的安排;要引導老百姓,讓他們認識到這些企業家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家做公益慈善與中國民營企業家做公益慈善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民營企業慈善事業講究“義利兼顧”,對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家來講,利就是利,企業就是要追求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利益,企業家就是要賺錢,只要是合法合規地賺錢,能賺多少就賺多少,“義”是另外的事情。
中國民營企業家發起的光彩事業提出“義利兼顧”的理念與西方企業家的截然不同。我們國家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號召民營企業到中西部去投資發展,如果從純粹的企業經營角度看,到中西部投資不如在發達地區投資回報率高,西部投資風險大、成功率低、利潤薄。但很多企業家響應國家的號召,毅然決然到中西部地區去投資,這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家講的“義”。他們胸中有一種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西部投資雖然利薄,但解決了那里的百姓就業、地區脫貧和社會發展問題。企業家用企業的力量到貧困地區去扶貧,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這就是中國企業家公益慈善的“義利觀”和理念。
同時,我理解的中國企業慈善實踐方式,跟巴菲特在中國宣傳的理念也不完全一致,他們的理念是捐錢,讓企業把錢捐出去,但是中國現在的情況跟他們不一樣,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正需要資本的支持。企業家雖然賺錢了,但從長期來看,企業還是缺錢的,如果企業家現在就把錢拿出來捐給慈善機構,很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同時,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企業家對企業的掌控能力和企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企業家不掌控這個企業,很可能這個企業發展就會變得混亂,甚至可能會出現危機。因此,民營企業公益慈善事業需要一個精妙的制度安排,解決慈善捐贈和企業發展之間的平衡。
我認為中國企業的公益慈善之路,是通過做公益慈善來提高企業家的社會責任,通過提高社會責任使企業變成一個社會企業,企業家本人最終成為社會企業家,他的智慧、能力將為全體人民共享,他的財富是在為全體人民創造。如果企業做到這個境界,就可以被稱為社會企業,我們就要從政策、輿論等各方面創造條件,給他們榮譽感、使命感、成就感。如果我們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或者大部分都成為社會企業,企業屬性需要企業繼續保持在市場經濟中的高速發展,社會屬性則意味著企業的財富為社會大多數人所有,這樣的話,市場經濟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就緩解了。
社會企業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平衡。以前我們希望靠國有企業完成這個任務,國有企業的性質確實和社會企業非常相似,但國有企業有一個問題,就是與民營企業相比還缺乏市場競爭力。我們希望社會企業能放開手腳、合法地賺錢,社會企業創造財富的同時就是促進社會資源最佳配置、就是促進社會的進步、就是幫助提高社會生產率。所以我們要引導民營企業最終成為社會企業。做公益、做慈善只是第一步,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發展成為社會企業才是更高的境界,這是未來企業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