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平與他策劃的中華恐龍園
常州中華恐龍園以恐龍館為主體,集展示、游樂、科普和科研為一體,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和最大的生態主題公園,收藏和展示了中國和國際上的恐龍化石三十六具,其中包括最珍貴的中華龍鳥。
中華恐龍園座落在常州新區,一期工程投資三億元人民幣,占地五百畝。
全館象一條巨大豐盈的恐龍龍體,龍首最高處達七十一米,館體穹頂高三十六米。館內無處不在的恐龍,把觀眾帶入了遠古洪荒世紀的恐龍時代。觀眾可以從中領略遠古的神秘……體會地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
常州中華恐龍園的總策劃師叫鄭建平,他是怎樣在不出恐龍,沒有多少旅游自然資源的常州市成功策劃了中華恐龍園的呢?
為什么要旅游?旅游的哲學意義是什么?
當鄭建平提出這個問題時,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旅游就是旅游,還有什么哲學意義、精神層面的內容?
鄭建平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認為:新旅游的哲學意義就在于提供歡樂。每一個旅游景點都必須體現精神釋放。人們內心深處都潛伏著歡樂欲望,而激活人們潛意識里的歡樂欲望,正是新旅游學的任務。
由此,他提出 “歡樂要素、幻象美學、感性消費”是新旅游的三個核心內容,F代旅游,特別是現代城市旅游,建造城市主題公園,把自然因素和現代科技進行整合再現,從而,把人們夢想中最直接和核心的歡樂及美感享受表現最大化。
常州中華恐龍園,就是在這個新旅游理論指導下設計建設的。正因為它準確地體現了“歡樂要素、幻象美學、感性消費”新旅游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于是它獲得了成功。常州中華恐龍園從1998年建造到2000年開園,兩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不但給游客們帶來了歡樂,也給當地政府帶來了歡樂。常州市一舉完成城市轉型,從輕工業城市一躍而成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常州的城市名片,不再是紡織品之類,而是中華恐龍園了。
常州中華恐龍園,是國家地質博物館與常州市政府共同投資建設的,目前為國內最大的恐龍主題公園。1998年建園初期,這里還是荒草萋萋的一片曠野。當時這里的地價為每600平方米5萬元人民幣,且無人問津。人們懷疑,常州只是蘇南一個中等工業城市,既非恐龍的故鄉,又非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斥巨資建造一個主題公園,只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以致常州市政府費老大勁引來的香港投資商、泰國投資商、上海投資商等等一干人,都只來看一轉就扭頭,不愿意在這空地上“冒風險”。
然而鄭建平不是這么看。他認為,恐龍的滅絕,更促進人類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共有一個地球,善待每一個生命?這是一個人文關懷,是人類的終極追求,是極其崇高的事業,這樣的項目一定會成功。他占據了思想的制高點,于是,他大膽接受這個項目,一頭扎進去,一干就是三年。這三年里,他遠涉重洋,去北美、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走訪那里的恐龍博物館,汲取國外優秀的空間展示藝術技巧,努力把自己變成恐龍專家,甚至懷著宗教般的虔誠“學習恐龍”,認真地做每一件事,力求完美和成功。
事實證實了鄭建平的論斷,事實也把那些走了的投資商又吸引回來。如今,常州中華恐龍園周邊的土地,每600平方米已是65萬元的價格,江蘇省第三屆園藝博覽會,華東最大的影視基地,外商投資的鱷魚公園等大型項目紛紛落戶在這片土地上。
“中華恐龍園”讓常州完成了一次城市的蛻變,也讓鄭建平深刻地認識到:精神產品、文化產品是不可限量的無價之寶。它不但可以使一個企業盤活、一個區域盤活、一個城市盤活,也可以拉動整個社會的經濟鏈,使之成其為潤滑劑、助推器、支撐點。
由精神文化產品而轉化為物質財富,這恐怕是鄭建平求證“可觸摸的夢幻”的一個大的飛躍,一個理性的飛躍,用唯物主義理論來闡述,便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一次飛躍。
下面是常州中華恐龍園的簡介:
地球廳
地球與地質演變廳占地面積130平方米,高4.5米。其深邃的天頂上是周圍鑲嵌有羅馬數字的巨大表盤,以倒計時方向不停息地在運動,星光閃爍,散發著靛藍的宇宙色寒光,其對應的地板走燈也作相應的變化(順時針計時),此情此景,我們好像置身于神秘的宇宙中。
鋼化玻璃地臺下,跳動的字符在為您計算著地球的每一個地質年代與我們此刻的時間距離。四個了望口為我們展示著距今2億多年前直至現在的陸地變化過程。使我們深深懂得:如果我們不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是任意地糟蹋它,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會像恐龍一樣遭到滅頂之災。
地球與地質演變廳以獨特的意象帶領我們追溯著地球文明的歷史腳步,為我們揭示了恐龍以及我們共居的地球46億年來的演變史及自然規律。
恐龍是一類古老的爬行動物,出現于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至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滅絕,稱霸地球長達1億6千萬年。我們要了解恐龍及地球上生命形成和演變的來龍去脈,必須從了解地球開始。
海洋廳
提及海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古老、寬廣、幽深以及取之不盡的資源。但除此之外,海洋更是孕育了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母體,是恐龍、也是人類的真正故鄉。
海洋生物演化廳將我們恍若置身于光怪陸離的海底龍宮。它以獨特的、逼真的表現手法模擬了一個幻真的海底世界:身著繽紛魔幻般彩裝的魚群在穿梭舞動,鱗光閃閃。三簇雪白晶瑩的珊瑚礁婷婷玉立,圍起一個直徑為八米的下沉式圓形空間。在這個下沉式展示空間中,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如全息成像等手段表現海洋生物從單細胞初級生命體到多細胞生動多姿的生物群體的演化史實,以唯物史觀的科學態度再現生命歷程,使我們感受到一個全新的視覺心理體驗。
如夢如幻的場景,當你伸手去抓,可是明明是看見了的魚兒卻就是抓不到,那么,游玩之余,您是否也感嘆當今科技之發達呢?您是否又能感受到恐龍園所帶給您的歡娛呢!
叢林廳
物競天擇恐龍展示廳——叢林廳
古動物王國里的君主——恐龍,可謂是人們心目中最神奇的一類動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在它們的身上似乎有許許多多的“謎”等待人們揭開。
恐龍屬于爬行動物,與現在的鱷、晰蜴、龜鱉和蛇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古老的兩棲動物演化而來的?铸堊钤绯霈F在二億多年前的中生代早期,絕滅于六千五百萬年前中生代末,統治地球長達一億六千萬年之久。地球歷史的中生代也被稱作“恐龍時代”。目前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化石發現,正式描述和命名的多達八百余種。中國也是富含恐龍化石的地方,除臺灣、福建兩省外,恐龍化石幾乎遍及各省區,種類也有百種之多。
本廳展示的是國內外聞名于世的恐龍,此外還有恐龍蛋和恐龍腳印化石或模型等等。這些展品不僅能使觀眾親眼目睹各樣恐龍的雄姿,而且還可以一瞥恐龍的興亡歷史。
晶瑩剔透的廊廳
離開叢林廳我們就來到晶瑩剔透的廊廳,設計師巧妙地將柱子、天花板、樓梯運用空間組合成為一個巨大的恐龍造型,使我們仿佛置身于恐龍的腹內。1877年比利時的煤礦工人在井下挖掘坑道時,感覺他們好象正從一副巨大的骨骼中走過,后來證實這是一具巨大的禽龍化石。
廊廳包括網絡展示和休息區兩部分。拱形天花與地板呈暖調淺綠色,天花上將近十米的燈光造型是一具巨型龍骨,兩根模型大腿骨接地各五米高,仿佛巨柱擎天,尾部造型為二樓游客疏散樓梯。這一建筑學上稱為“虛擬空間”的裝飾設計把建筑、藝術、空間、功能、照明和博物主題有機結合于一體,將作為中國恐龍館的標志形象之一,躋身國際博物館經典設計之列。廊廳兩側多媒體電腦觸摸屏與墻體造型相輔相成,打開一部觸摸屏網面就是打開一座大型博物館。
溶洞廳
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恐龍展示二廳——溶洞廳
溶洞廳內石質洞窟、金屬地板及地燈,內藏光柱式展臺,無不閃現出現代工業的先進材料與設計氣息,又統一在遠古洪荒的特定主題之中。這里路徑曲折、神秘幽深,陳列品內藏于巖體之中,露出不同造型的洞式窗孔,游客不得不在好奇心驅使下,步步為營,探索前行。
首先,展示給大家的是一幅艾爾伯塔龍的浮雕,艾爾伯塔龍屬大型的肉食型獸腳類恐龍,其化石產于加拿大艾爾伯塔晚白堊紀地層中。艾爾伯塔龍與霸王龍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身體略小,生活時代稍早于霸王龍。
另外一條是藏于山洞中的恐龍是我國內蒙古發現的巴克龍,它貌似禽龍,但臼齒發達,能有效地將植物磨碎消化,沒有冠子,屬于賴氏龍類中最古老的一種。
產于中國山東省萊陽早白堊紀地層中的鸚鵡嘴龍,它是原始的、亞洲特有的一類小型角龍類恐龍,身長約1米,可謂是恐龍家族中的侏儒。鸚鵡嘴龍的大小與狗差不多,在陸地上生活,以兩足行走,下彎的鸚鵡式嘴巴中,前部無齒,后部齒小,適宜咀嚼植物莖葉。
恐龍陳列廳
昨日帝國 恐龍展示三廳——恐龍陳列廳
2000平方米大廳共分展示、游樂、科研三大空間,廳內陳列有永川龍、馬門溪龍、山東龍、巴克龍、霸王龍等50多具各地質年代的恐龍化石骨架。陳列廳突破了傳統“博物”概念,以生物演變史為背景,重點突出恐龍從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毀滅的發展歷程,揭示出人類保護生態、保護環境這一深刻主題。
這條嵌在玻璃中的龍頭就是由美國友人贈送給我們的三角龍龍頭模型,三角龍屬于角龍類恐龍,化石產生美國晚白堊紀地層中。它的身長約7.5米。三角龍是角龍類中體形最大最重的動物。它的頭骨幾乎占身體全長的三分之一,2米左右的頭骨,有一半是堅硬的頸盾。在眼睛上方的額骨上有一對長而向前彎曲的角,前方鼻骨上還有一只粗短的角,故三角龍因此而得名。
體型較大的是武定昆明龍,屬于原始型態的蜥腳類恐龍,化石產于中國云南武定早侏羅紀地層中,身長11米。武定昆明龍是以四足行走的動物,行動遲緩。它的頭顱和下頜高聳,頸子相當短;四肢極為粗壯,用以支撐龐大而笨重的身軀。武定昆明龍通常生活于河湖岸邊地帶,主要以細嫩植物為食,有時也吃一些小動物。
巨碩云南龍是一種輕型的中等大小的恐龍。它的頸子較長,尾巴較粗壯,前肢比后肢短。一般情況下四肢行走,但也可兩腿站立。當兩條腿和尾巴以三角架的形式把身體支撐在地面上時,便可以伸長脖子吃到樹上的嫩枝葉了。巨碩云南龍可能也和祿豐龍一樣,是生活在湖邊和池沼地帶的動物。
武定昆明龍與巨碩云南龍遙遙相望之態給我們帶來了一派恐龍時代和睦相處,欣欣向榮的祥和景象。
您再看這條巴刻龍。它正在被那五條奔龍所攻擊,痛苦地仰面倒在地上,已經奄奄一息,但仍在垂死掙扎。無奈,殘忍的奔龍依舊撲上來將它一口口吞食?铸垥r代又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
這邊二條相互格斗的恐龍一條是將軍廟單脊龍,另一條是蘇氏巧龍。將軍廟單脊龍是肉食型獸腳類恐龍,活著時身長約6米;a于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中侏羅紀地層中。它的頭比較大,鼻孔至眼睛上方頭頂中央有一個奇特的頭飾脊突。牙齒扁平尖利,向后彎曲,用于撕碎獵物。前肢短小,后肢長而粗壯,兩足行走或奔跑時,借助粗長的尾巴平衡身體。
蘇氏巧龍屬于蜥腳類恐龍,身長約5米,化石產于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中侏羅紀地層中。它的身體輕巧,脖子較短,常常生活在湖沼岸邊地帶,以植物和小軟體動物為食。
將軍廟單脊龍和蘇氏巧龍都是中華大地上的恐龍。將軍廟單脊龍想要吃掉蘇氏巧龍,但是蘇氏巧龍也不示弱,經過激烈的生死搏斗,最終還是將軍廟單脊龍勝利了,蘇氏巧龍成了它的口中之物。
剛才我們看到的也許并不是最大的恐龍,但這條發現于我國四川省的“合川馬門溪龍”就可謂是龐然大物了。它身體全長22米,頸部長10米,肩高3.5米,四肢粗壯,活著的時候,體重大約有四至五噸。
合川馬門溪龍的軀體是那樣的笨重,但它卻有個和身體極不相稱的小腦袋,腦量很小,頭長還不到半米。這么小的腦袋要指揮這么大的軀體,實在難以想象。后來,人們在研究中才發現,合川馬門溪龍骨盤的脊椎骨中還有一個神經系統叫做“后腦”,這個后腦與小小的腦袋聯系起來,共同支配著全身的運動。我們知道一般的動物,都有一個神經系統,大腦是司令,統一指揮全身的行動,而合川馬門溪龍的神經系統卻有兩處,因此合川馬門溪龍不是一個很敏捷,很靈活的動物,而是一個行動遲緩,好靜的龐然大物。根據推測,它活著的時候,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中度過的,在水中可以充分借助水的浮力,把笨重的軀體漂浮起來,這樣可以減輕身體對于四肢的壓力。
馬門溪龍看上去體型巨大,其實它的性情非常溫和,只在產卵時候或休息的時候,才到岸上活動。根據對它的化石鑒定,合川馬門溪龍大約是生活在一億三千萬年以前,主要以有營養的植物為食,這一具是巨型山東龍化石骨架,屬于鳥腳類恐龍,化石產于中國山東省諸誠晚白堊紀地層中。因為它是首次在山東境內發現的,所以命名為“巨型山東龍”。其身長約15米,前肢短小,后肢粗壯,站立時,高度達8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平頭型鴨嘴龍,其頭骨前部和下頜向前延伸形成扁闊的嘴,酷似鴨子的嘴巴。它生活在湖沼地區,為了用甲鏟食水中的植物,難免夾雜一些泥沙,容易磨損牙齒,所以嘴巴里長著一排排牙齒,當一排磨損,另一排頂上,這是長期適應生活環境的結果。
山東龍身旁并與它回首而望的這條恐龍是與它同屬一類的青島龍,青島龍化石產于山東萊陽晚白堊紀地層中,身長約7米,棘鼻青島龍也是一種鴨嘴龍。
瞧!它的頭頂鼻骨上長著一根棒狀物,稱為“頂飾”或“棘”,加上又是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附近發現的,因此得名“棘鼻青島龍”。這種恐龍的鼻孔比較靠前,腳上有“蹼”狀構造,所以有人推測它們可能生活在沼澤附近,可能大部分時間消磨在水中;但是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完全陸生的動物,因為在它們的胃里找到了松樹的針葉及陸生植物的種子和果實。
恐龍蛋陳列廳
繁衍子孫后代是動物的本能。不同的動物其生殖方式也不盡相同。美國古生物學家在蒙古戈壁首次發現了有小原角龍胚胎的蛋化石,證明恐龍是卵生的。
根據蛋化石的形態和巢穴特征,可以推測恐龍在下蛋前要先選擇產地。通常選在向陽干燥的高地上,在那里刨好一個坑,將若干枚蛋有規則地產在坑內,然后用泥土埋好,依靠陽光熱量來孵化。
陳列區內用一組高為8米,長度為15米的輕鋼殼體結構形成最大體積的二次空間造型——恐龍蛋殼。
瞧!好一幅像是旭日東升、又像是夕陽西下的場景,沿海的沙灘上:破殼的恐龍蛋、小恐龍正在慢慢地爬出,告別蛋體邁上旅途;父輩們徘徊在周圍,時刻保護著這群新生命!帮w飛”也忙不迭地告訴人們蛋的區別、蛋的發掘、蛋的故事。
中華龍鳥廳
一九九八年六月,美國《時代周刊》,還有世界著名的英國《自然雜志》都用封面和內頁大量篇幅向國際科學界宣布了被認為二十世界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中、美、加生物學家在中國的遼西發掘出了帶羽毛的恐龍的完整化石,由此認定此龍是鳥類的原始形態,也由此為科學界爭論不休的孰龍孰鳥問題下了定論。這具命名為“中華龍鳥”的國寶級珍品,從美國正式接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華恐龍館,成為了鎮館之寶的珍品。
中華龍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介于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型生物,真正代表了鳥類的祖先類型,它的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鳥類系由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1996年12月,遼寧省北票市政府捐贈給中國地質博物館一件中華龍鳥標本。該標本全長1.60米,與第一件標本相比,其尾端育有較大的片狀羽毛。
至此,我們不禁會想,足足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六千多萬年的恐龍,為何竟突然間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全部都神秘的消失了呢?且不僅僅是地上跑的恐龍,就連空中飛的翼龍、水中游的蛇勁龍和滄龍類也隨之消失了。根據化石顯示,這些集體死亡事件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就連科學家對此至今仍感到迷惘。 這殘酷的事實是否一下子使我們好像從遙遠的恐龍時代回到了現實中呢?
恐龍滅絕廳簡介
滅絕廳為我們展示的恐龍絕滅的現場——滅絕坑。 在6500年萬年前的白堊紀未期,曾在整個中生代稱王稱霸的恐龍遭到了滅頂之災,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與它們同時絕滅的還有大量其它爬行動物和海生無脊椎動物。 恐龍絕滅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科學家們已從各種角度提出了許多假說,歸納起來大致分為災變說和漸變說兩大派別。
有的科學家認為宇宙塵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 白堊紀末期,有一顆小行星或慧星與地球發生碰撞,產生大量宇宙塵埃物質,彌漫天空,將太陽光遮住了,植物不能發生光合作用而死亡,恐龍因食物鏈中斷而絕滅。
關于恐龍的滅絕有很多解說,例如:
恐龍滅絕廳——滅絕的迷思
(1)恐龍放屁導致恐龍的滅絕:
恐龍這史前巨物,從中生代的三疊紀到白堊紀,稱霸了1.6億年后絕種?铸埥^種的原因眾說紛紜,有法國科學家推測,導致恐龍絕種的正是它們自己的屁。
科學家精確分析了屁的成分。屁中發出的臭氣只占所泄之氣的1%,那是銨、硫化氫、糞臭素和揮發性脂肪酸等。無臭味的氮、二氧化碳、氫、甲烷則占了很大比重。
恐龍家族種類眾多,包括特異龍、斑龍、雷龍、梁龍、腕龍、灣龍和三角龍等。它們體形龐大,部分重達80至100噸,每天要吃130至260公斤食物。試想想,恐龍每天不斷放屁,它們在一億多年間釋出的甲烷必定相當可觀。
這些甲烷最終破壞了臭氧層,導致地球生態的破壞。
(2)恐龍因食有毒植物而絕滅
我國科學家最近根據對部分恐龍化石的化學分析,發現了植物殺害這種史前動物的證據。
他們選取了50多個埋藏在四川盆地中部、北部和南部的侏羅紀不同時代的恐龍骨骼化石樣本進行了中子活化分析,發現恐龍骨骼化石中存在微量元素異常。
主持這項工作的成都理工學院博物館館長李奎說:“這些恐龍化石中砷、鉻等元素的含量明顯偏高,有可能是恐龍生前過多食用高砷、鉻植物,生命代謝使砷、鉻沉淀在骨骼中的結果!睂铸埢癫氐氐闹参锘芯勘砻,植物化石中含砷量也非常高。
科學家還對一些地區的恐龍蛋進行了化學分析,也發現了微量元素異常,推測與母體攝入有毒食物有關。
但科學家指出:不同地區恐龍的死亡,不能用一種機理來解釋?铸埣易寰烤故窃趺聪龅,還有待深入研究。
恐龍實驗室簡介
參觀了恐龍園總想留下一些紀念品。在中華恐龍園除了直接購買現成的恐龍紀念品外,還可以自己制作恐龍模型作為自己的收藏,這也是中華恐龍園的一大特色項目。在中華恐龍園有這樣一個能讓游客直接制作恐龍模型的地方,那就是恐龍實驗室?铸垖嶒炇沂且粋游客能直接參與的活動室,這里有專門為游人提供的制作恐龍模型的各種模具及工具,有各式各樣的恐龍卡通石?晒┯稳诉x擇,并且有專業的制作人員對游人進行現場指導,讓游人制作出頗具水準的恐龍模型。這項活動尤其受到游園的青少年朋友和泥塑愛好者的歡迎,不僅能自己親自動手制作出有自己個性、與眾不同的恐龍模型,而且制作好的恐龍模型也可讓游人留作紀念,這可比您直接購買現成的紀念品更具有紀念意義。在這里,游人既能體驗到制作恐龍模型的樂趣,也為自己游園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評析:
江蘇常州市曾經是以輕工業為骨干產業而發展的樣板城市,改革開放后,輕工業雖然仍在發展,但是比起相鄰的蘇州、無錫的發展,已經是大大地落后了,要不要重新定位,要不要實行城市轉型,已經是擺在常州父母官面前的嚴峻課題,鄧小平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關鍵是如何發展,常州的資源是否僅只有輕工業,這必須站得更高來審視。常州本身并沒有多少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但是它地處長江三角洲,在上海與南京之間,周邊有許多發達城市,這些都應視為常州的資源?铸堧m不出在常州,但中國是龍的傳人,也是恐龍的故鄉之一,如果以恐龍園為支點,能不能扛起城市轉型和重新定位的杠桿呢?中國不是沒有恐龍館,就在恐龍產地之一的四川自貢,就有規模頗大的恐龍博物館,而且觀展的人并不多。顯然,這是有風險的,策劃師鄭建平給恐龍園注入了眾多的理念,常州的決策者給予了積極而大膽的支持,實踐證明了,資源是可以拓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