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最大的一次危機,本書的觀點即在這一危機期間形成。書中所援引的“社會市場經濟”這一思想家與實踐者的經典思考,有助于本人在擔任德國聯邦財政部長的年月中,應對這場危機時找到政治對策并且付諸實施,總體而言,這些思考在國家、歐洲乃至全球層面上都經受住了考驗。
將決策與責任、風險與擔當互相掛鉤,采取正確的行為刺激,避免道德風險,拋棄形形色色的極端行為與激進主義而呼吁普遍重視節制與適度,所有這些回應顯然都是正確的。在我看來,今天我們在世界范圍內再度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其中部分的緣由還是歸咎于全球應對危機的某些手段。
全球化本身所取得的積極成果以及通過全球化實現的良好發展人所共知,但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社會分化與不公卻日益明顯,至少從主觀判斷來看確實如此。因為從客觀角度看,存在著相反的判斷。根據有些研究的數據,中等收入的人數大大高于幾年以前,貧困人口的數字仍然很大。然而,若是與世界人口的增長相比較,成就顯然是毋庸置疑的。鑒于世界范圍內及時傳播的實時信息,人們的感覺卻是不平等在擴大。在許多地方,社會凝聚力日益面臨威脅。在德國、在歐洲,尤其是在美利堅合眾國,我們到處都可以目睹這一現象。因此,我們必須深思,如何使社會和衷共濟,以及如何通過強調節制來克服貪欲。
針對這一問題,政界的回應首先是采取調控。2008年金融與銀行危機爆發以來,我們在國家層面、歐洲層面以及國際上都已經有所改進,盡管還沒有做得很好,但已前進了一大步。其中,極為重要的是在自由與調控之間做到了正確的平衡。在這兩者之間總是要不斷地再平衡。關鍵在于適度。政界采取的第二個對策是加強靈活性,亦即盡最大可能地增強國民經濟應對危機的抵抗力。而增強這種靈活性的措施便是結構改革、擴大投資以及可持續的財政政策。
經濟的抗壓性越強,產生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小。危機越少,增長就越可持續。遺憾的是,對于許多政府機構來說,更大的誘惑是用錢來換取時間,而不是去解決問題。其結果是缺乏較為有效的調控,缺乏堅實的公共財政,缺乏結構改革,雖然這樣的改革短期來看殊為痛苦。當前,問題并不在于缺少國家的激勵。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已經足夠寬松。很多國家一如既往地債臺高筑——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一些新興國家。當前,全球的債務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二戰”結束以來最高的。
目前全球范圍內都在推行一種飽受質疑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其原因在于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單純地追逐經濟增長!岸稹币院,經濟部部長路德維!ぐ录捌渫涝陉U釋“社會市場經濟”時始終強調要建設一個“走出供給與需求”的世界。經濟學家威廉·勒普克的一本重要著作即以此作為書名。
艾哈德深知,就人的滿足感而言,在文化與精神的層面上,這樣一個廣義的道德世界是不可或缺的。道德世界是價值觀的源泉與寶庫,沒有一個道德世界,任何社會,連同經濟生活最終將無法存在下去。在面臨著“圍繞金牛犢起舞”的物質化威脅之時,道德世界也是人的支撐。路德維!ぐ略ソ浘具^這樣的威脅。艾哈德總是在告誡人們需要節制,這樣的告誡顯然并不過時。
隨著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發行過量的紙幣,貨幣政策的功效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趨于枯竭。尤其是設在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不斷地指出這一點,F在的問題在于,如何逐步擺脫這一陷阱而又不致造成較大的風險。
在全球化的年代里,我們現在再次面臨一場事關節制與適度的革命。這場革命的目的是在實現根本變革的同時,避免造成過多的曲折。為此,我們必須首先促進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則應致力于可持續的發展。如此,經濟增長才能有助于世界維持適度與均衡。